首页
 
武汉市洪山区团结大道1018号14栋
027-86737290
430070

媒体关注

“四水共治”练内功 岸线整治扮靓景

点击:时间:2017-11-02

     湖北日报:“四水共治”练内功 岸线整治扮靓景

     10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长江经济带——舒卷绿色文明图画》,对长江经济带近5年的发展变化进行报道,其中为武汉汉江湾的华丽转身点赞。
    武汉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江、汉江在这里交汇。汉江湾旧貌换新颜,是武汉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长江大保护的生动缩影。
    “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是武汉城市复兴、人水和谐的壮美蓝图,也是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践行,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的积极回应。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武汉市又谋划了长江大保护的“五大行动”“六大保护机制”,加快形成共抓、共管、共享的长江大保护格局。

  防洪水、排涝水
  ——展现“人水共生”新气象

    有着“百湖之市”美誉的武汉,去年7月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中心城区多处渍水。尤其在武昌南湖地区,交通被迫中断、市民有家难回,10多万人深受其害。风华天城等地势低洼社区,雨停10天后仍泡在水中。
    今年1月,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武汉要实现“四水共治”——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指出,把水治理好就是最直接的转型发展、就是最基础的城乡建设、就是最重要的民生幸福、就是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四水共治,首先从抓排涝水入手,提升城市抽排能力。截至目前,江南泵站、四新泵站等16个重点排水工程项目已经通水运行,中心城区新增抽排能力每秒490立方米,排涝能力跃升50%。
    刘女士家住南湖雅园,去年汛期小区成为一片泽国。今年备汛时,小区提前准备了水泵、沙袋,防患于未然。“这些防汛物料基本没有派上用场,因为没有发生渍水。”她说,南湖第二出江通道的顺利投用,给大南湖片区居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受惠于这16项工程,武昌南湖及汤逊湖地区、青山地区及汉阳部分地区抽排能力倍增,周边区域不再受渍水之苦。统计显示,今年汛期,武汉共迎来五场集中降雨,全市未发生大面积、长时间明显渍涝问题。
    排涝水,为强降雨找出路,是为了保障城市秩序井然。防洪水,则要将汹涌的河流锁在堤防内。
    今年汛期前夕,138项去年灾后重建水毁工程全部完工,28座小型病险水库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累计维修加固堤防28.56公里,天河机场等重要设施防洪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新洲区邾城城北汪套村,东河从这里汇入举水河。去年7月1日晚,强降雨导致东河邾城城北段出现漫堤险情。今年,新洲区按照三级堤防标准,对举水东堤堤身进行加宽加高加固。如今,堤面宽8米,是原来的2倍,混凝土铺成的堤顶防汛通道可满足车辆双向通行,防洪能力明显提升,确保了新洲区安然度汛。
    武汉市水务局负责人说,共抓“长江大保护”、推进“四水共治”,是贯彻落实中央发展新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重要举措。经过近一年的持续推进,“四水共治”取得初步成效,江城展现出了“人水共生”新气象。

  打造亲水平台、整治长江岸线
  ——让市民共享美丽江景

    罗爹爹家住青山区蒋家墩社区,是一名老青山。说起家门口的武青堤,他感慨万千:“过去哪有什么江滩的说法呢,就是个土堤。”
    如今,百年武青堤被赋予了新生命。6月1日,青山江滩完成改造全线开放,土堤内部植入钢筋混凝土,并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集防洪与景观为一体,成为我省首个“海绵”江滩。开放至今,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两江四岸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规划总长102公里,截至目前已建成长50公里、面积约为600万平方米的绿色滨水空间,在建江滩11.4公里。未来,还将围绕打造长江主轴,实施武昌江滩五期、汉口江滩四期、洪山江滩等工程,配合做好长江左右岸大道和城市阳台建设工作,打造沿江生态风景线。
    这厢是美化江滩,为市民打造亲水平台。那厢则是以雷霆万钧之力,整肃曾经满目疮痍的长江岸线。
    昨日,江夏区金港新区严家村江堤外的临时砂石集散中心里,一派繁忙景象。与人们印象中的沙码头不同,这里不见高耸的砂石山,也无扬尘遮天蔽日。运输车辆进场后,砂石从船上直接输送到车斗里,即运即走,实现“砂石不落地”。集散中心还出资100多万元,在滩地上建起了一座沙雕公园,国庆长假,每天都有数百位市民来此免费参观游玩。
    去年3月24日,武汉市启动沿江港口岸线整治工作,要求在当年5月20之前,取缔长江武汉段所有非法码头。一声令下,各区立即行动,57天后,盘踞在长江岸线的122座黑码头销声匿迹。与此同时,5座临时砂石集散中心拔地而起。实现砂石转运规范化运营,保证城市建设需求的同时,也保护了长江岸线生态环境,受到国家长江办、国家发改委领导点赞。“通过岸线整治,真正做到了把江景还给了市民。”武汉市沿江港口岸线资源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总指挥部负责人说,岸线整治后,为长江主轴的规划建设留出了发挥空间。

  谋划“五大行动”“六大保护机制”
  ——长江大保护永远在路上

    下一阶段的长江大保护工作如何开展?武汉市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长江大保护工作会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一新强调,要下最大决心、花最大力气,把长江大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使长江武汉段成为世界大河治理最新成就的集中展示地,使武汉成为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典范。
    为实现这一目标,武汉市即将开展“五大行动”,进一步强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
    ——以“防洪排涝保供”为重点,实施防洪保安工程,推进骨干排水项目建设和海绵城市试点,强化供水安全,建设“安澜长江”。
    ——以防治水污染为重点,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抓好城市污水处理,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强河道岸线综合整治,建设“清洁长江”。
    ——以转型升级发展为重点,加快沿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强化河湖岸线资源保护,建设“绿色长江”。
    ——以优化水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大湖+”试点,建设“美丽长江”。
    ——以打造“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为重点,建设“文明长江”。
    有了好的目标和愿景,还要有实施的抓手。
    武汉市要求,创新实施“六大保护机制”,加快形成共抓、共管、共享的长江大保护格局。即以全面贯彻落实河湖长制为核心,建立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河湖长工作体系,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损害生态环境终身追责。同时推进长江流域保护工作定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大力推广PPP模式。着力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市域内各区长江断面水质进行严格的常态化、信息化监测,年终真兑现、真奖罚。加快制定形成较为完备的地方涉水法规体系,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加强环境信息公开,鼓励市民、环保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参与长江大保护工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抓长江大保护,既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武汉市长江大保护工作,将久久为功、持续用力,通过切实行动,力争为全流域作出样板,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

 

 

(转载自湖北日报)


关闭